来源: 大众新闻发布时间:2024-11-01 18:24:18
秋日的青岛西海岸,天高海阔。在海西湾,一座“庞然大物”矗立岸边,施工人员正在紧张地作业。这是由海洋石油工程(青岛)有限公司生产(下称“海洋石油青岛公司”)制造的全球最大变质岩油田中心平台——渤中26-6油田CEPA组块,计划于11月运往海上进行浮托安装和连接调试工作。
总重约18000吨、8层居民楼高、投影面积超过14个标准篮球场大小……渤中26-6油田CEPA组块,是名副其实的“大国重器”。“它是一座集生产、生活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海洋油气平台,包括生产分离器、段塞流捕集器、闪蒸汽压缩机等160余台套生产设备以及一座可以容纳60人同时工作生活的生活楼。”海洋石油青岛公司渤海项目群一项目群总经理于永俊说,项目创新应用一体化建造、自行模块化小车二次移位等多项技术工艺,自主研发在线监测及智能故障诊断系统,开展三维建模和计算分析,大幅提升场地整体资源利用率。
聚焦国家所需,发挥山东所能,山东造“大国重器”不断“出海”。中集来福士自主研发建造的蓝鲸系列平台,在我国南海可燃冰试采中创造多项世界纪录;“海葵一号”是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,标志着我国深水油气装备自主设计建造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;“耕海1号”是全国首个智能化大型生态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,突破了海洋工程、现代海洋牧场、渔业智慧养殖等领域80余项核心技术,是全国最大单体养殖水体……一项项“国之重器”,不仅折射出山东海工装备“家底”的厚实,也彰显出山东培育现代海洋产业集群的硬核实力。近年来,山东持续加大海洋工程装备自主研发力度,高端装备制造不断取得新突破,远洋船舶制造份额继续扩大,海洋油气装备制造快速发展,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澎湃动力。
兼备资本密集型、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,造船业被誉为“综合工业之冠”,是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脊梁。当下,位于威海经开区的芜船(威海)绿色海工科技产业基地的船体联合车间里,8条全自动化生产线上演着“机器人总动员”。
“产业园采用国内领先的智能切割下料车间和智能部件装焊车间,拥有全自动化生产线,采用最先进的动态视觉技术应用、薄板激光复合焊技术、配备AGV自动驳运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,实现机器人代替传统人工操作,整体节约人工30%以上。”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。这是世界造船业首个投入使用的“黑灯车间”,也是全球造船业首个“超级工厂”。
从一片荒地到一座“超级工厂”,87000平方米超级厂房仅用四个月建成,优越的营商环境让基地建设跑出了“加速度”。海工装备产业是威海经开区的支柱产业,曾经一度面临产业链条短、本地配套率低、研发创新能力偏弱等问题。如今,以芜湖造船、招商金陵等骨干企业和龙头项目为引领,一条以“港口码头+特色园区”为产业聚集地,以“高技术与绿色低碳”为产品发展方向,以“本土配套生态”为赋能特色的产业发展路径正在形成。
海洋产业向新向绿的故事在不断上演。去年,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(下称“青岛双瑞”)推出的氨燃料供应系统签约首批8艘船订单,这是全球大型氨燃料动力船舶领域的首个订单。
“氨燃料作为一种‘零碳’燃料,代表了未来船舶动力发展的方向。”青岛双瑞副总经理董如意说,公司突破了液氨加注、存储、燃料供给、氨气处理及电气控制等多项关键技术,成功开发船用氨燃料供应系统,技术水平行业领先。“在碳达峰、碳中和历史性机遇下,我们将强化研发攻关,努力为航运业提供更高品质、更安全、更环保的产品,促进航运绿色发展。”董如意说。